物理加压控温仪的技术原理
物理加压控温仪技术原理源自珀尔帖现象,珀尔帖现象最早是在1821年,由一位德国科学家Thomas Seeback首先发现。到了1834年,一位法国物理学家.珀耳帖,才发现背后真正的原因,珀尔帖发现这样一种现象:用两块不同的导体联接成电偶,并接上直流电源,当电偶上流过电流时,会发生能量转移现象,一个接头处释放热量变冷,另一个接头处吸收热量变热,这种现象称作珀尔帖效应。这个现象直到近代随着半导体的发展才有了实际的应用。
工作原理
物理加压控温仪为全自动半导体制冷/制热又称电子制冷/制热/加压冷热敷机等,它利用半导体材料构成的P-N结,产生珀尔帖效应。即通过直流电制冷的一种新型制冷方法,此项技术蕴含着国际领先水平,热效率高,降温快,无机械摩擦,不用氟利昂,仪器无污染、无噪音、温度恒定可控。
(资料图片)
治疗作用
消肿:扭伤或挫伤后,由于小血管破裂,血液渗入周 围组织而出现肿胀,肿胀压迫神经末梢还带来疼痛,而冷敷、加压,使血管收缩以阻断这一病理过程,可起到快速止痛、加速消肿的作用。
止痛:对于骨折、骨关节损伤、外伤、浮肿及术后肌肉组织牵拉造成的疼痛、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引发的疼痛,给予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治疗、康复作用。
止血:冷敷治疗可以使局部乃至身体温度降低,会逐渐使创伤内血管收缩,以减少出血、瘀青、肿胀,并能降低细胞代谢率。
降温:冷可带走热量,遇到高热,一般退热药无效时,多求助于全身冷敷,其主要部位是头颈部、腋部、大腿根部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。
生理效应:局部受到冷刺激时,可增强交感神经对血管收缩的冲动,使皮肤小动脉收缩,用冷可有助于控制出血、减轻水肿与疼痛。
继发效应:用冷敷引起小动脉收缩,持续用冷1小时后,局部却会发生小动脉的扩张。
冷敷效应分类
间歇性冷敷:15—30分钟/每次,每天4-10次(中间间隔一小时)。适用于:所有创伤、运动性损伤前期,根据冷敷继发效应,冷敷超过一小时小动脉反而扩张,创伤引起小动脉破裂,不利于止血和消肿,所以应使用间歇性冷敷比持续性冷敷效果好。
持续性冷敷:持续加压冷敷8—72小时,国内普遍8-24小时,国外24-72小时;适用于骨科术后(关节置换,内固定术后,关节镜术后),手术对小动脉损伤少,或术中已止血,根据冷敷继发效应,冷敷超过一小时小动脉反而扩张,更利于组织供血和修复,所以使用持续性冷敷。
标签: